第一百五十二章输出刀剑给倭国-《大明安乐公》
第(2/3)页
尤其是一船船的海货运和银子运入宫中,他总是自责,觉得自己这个户部尚书生财有道。
随着整个恩设榷场和海蕃司运转的流畅,夏元吉渐渐看到,这其中的巨大财富。
现在很多人想要把自家的子弟和亲戚,塞进恩设榷场或者海蕃司。
可是尴尬的是恩设榷场是陛下的地盘,徐钦代管而已,海蕃司是徐钦的地盘,当初骂徐钦的人现在想要不计前嫌。
可徐钦就不是那种相逢一笑泯恩仇的人,他是相逢一笑掏刀子的德行。
当初这个恩设榷场的设置,就是怕有人反对,朱棣和内阁是顶着压力开设的。
所以叫恩设榷场,外国使节朝贡的东西是给皇帝的,税收现在给了户部。满朝廷都是受益者,现在都当肥肉盯着,也没人提什么海禁了。
朱棣收到的礼物,只留下一小部分看着顺眼的,大部分没离开海蕃司,就被徐钦给卖了。
换来的就是真金白银,这部分不比户部收的少。何况还有徐钦玻璃的分成,他的腰包逐渐饱满起来。
朱棣和内阁坐在一起,在研究恩设榷场对大明的影响。事实证明杨士奇的高瞻远瞩。
现在整个大明朝因为打开了海外市场,蚕桑的种植面积在极大的增加,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种桑养蚕。
江南地区地区已经成立大量的纺织工坊,一个女子所赚的钱,甚至不比一个成年男子少。
瓷器大量的出口,瓷器的窑开始大规模出现,甚至瓷器烧制师父一个难求。
商人比任何人都敏感,当他们发现出口的口子被打开之后,立即开始提前囤积桑田、窑矿,甚至是工匠。
“这些只是一个开始而已,如此下去几十年之后,必然会让种植粮食的地和人变少,商人越来越赚钱,很多人不务农了。长此以往天下秩序必然崩坏。”
礼部尚书徐至刚担心的说道。
朝廷从来就是以农为本的,李至刚这话是有预见性的。
“至刚只看到其一,没看到其二。你看到了蚕桑夺地,看到商多农少了。却没看到大明百姓除了种地还多了一些其他生计。
没看到这些海外风物都为我大明所用。而且远远没有到那个程度。就算到了也不怕,只需要榷场控制出口就可以。”
杨士奇淡淡的说道,他一点也不担心。一旦出现那种状况,只需要榷场限定出口货物的种类就可以了。
“人口和土地啊。”朱棣感叹了一句。
徐钦曾经给他提过的,现在大明不是人口过多,经过元末的战争,虽然恢复了几十年,但是依然是地多人少。
“海外对大明货物的需求是无尽的,而我们可以通过出口的方式,来调节大明内部的生产结构。徐钦是这么说的。
现在初步看到丝绸和瓷器的出口,对大明内部的影响。如果我们出口的精良铁器增多,会不会增加国内铁矿的开采和铁匠的增多?”
杨士奇说道。
“嗯,提到铁朕想起来了,兵仗局和工部当初跟徐钦铸造火铳,改造了炼钢炉,现在每个月的炼钢量是以前的四倍。铁矿朕的跟不上了。”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