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4章 凡桃俗李-《片段人生:开局四合院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凉国北于大炎国东北,因位置偏北,固称北凉。

    且十国盟约之上,凉国是第二个在契约书上签字的国家。

    黄子胥摇了摇头,“不是凉国。”

    不是凉国,那只可能是……

    商榷不确定地问道:“是北蛮?”

    黄子胥叹了一口气,点了点头,十国盟约之后,北蛮亦有近百年不曾南下,今年不知因何多次骚扰边城,且不只是沿城,沙城、固城、疆城等地也有小股北蛮侵扰。

    “我与沿城校尉乃是多年好友,昨日接到信函,言说北蛮侵扰频繁,怕今秋会有大战,沿城地处边陲,人口稀少,税收不足,城池已是多年未修,一旦打起战来,根本无城可守。”

    现在北蛮只是小股侵袭,若是探明沿城实况,只怕大战转眼将至。

    可从俞城运水泥过去?会不会远了点,而且水泥怕潮,若再遇上阴雨天……

    商榷说道:“俞城离沿城也太远了,而且雨季将至,这水泥受了潮就全废了,再说沿城虽说是大炎边城,但内史司也应拨款修缮才是。”

    “自十国会盟后,北蛮就远离边陲,举族迁往草原深处,至今已有百年不曾扰边,各国更是器归府库,马放南山,而且……”李信解释道:“而且,去岁寒灾,内史司不只一次上表司库无银,沿城那边就算上表,只怕……无钱可拨,即使拨了也拨不了多少。”

    事涉边陲重地,李信也只能先以国事为重,不再跟黄子胥争抢水泥定契的先后,反而帮着他向商榷解释。

    黄子胥叹了口气,“十国会盟天下少战,百姓得以休养生息。除了先前那几年还有钱款拨付下来修缮城池,后来拨付时间越隔越久,从十年前开始就再未拨付过修缮款了,俞城能有现在光景,也是李县令到任后将修缮银分摊于税银之中,否则俞城县也是同样光景。”

    大炎国实行双税收制。

    税分国税和地税,国税分粮、麻、钱、役,统归国家所有。

    地税则是由县官自定,可用于地方学府、廪银、劳役支出等。

    商榷说道:“那沿城为何不征地税?”

    李信说道:“沿城大多都是赐配之人或赐配之人的后代,这些人没有私产,每户田地不能超过五亩,连国税都收纳不足,何言地税分摊,若沿城县令真这么做了非暴乱不可。”

    赐配也就是发配,多是受牵连的罪人家眷,无大赦其子孙后代不能归内地。

    如今边陲战事少了,赐配之人没有以功抵罪的地方,大赦也不是说有就有的。

    而且,沿城的军户虽有田地,却不用纳税,又因为常年无仗可打,多被裁撤。

    黄子胥身为校尉,手下也就百十号人。

    沿城为边陲重镇,同样是校尉官职,想必手下人手会多些,但也多不到哪去。

    而且修缮城防这么大的工程,那校尉也不知能不能找到足够的劳力。

    涉及到国事,商榷也不好推托,“石大匠那边到能抽调出一批熟手,如果沿城那边人手充足,这水泥还是就近烧制才好。”

    黄子胥闻言大喜,这确实是个更好的办法,只是这样一来,这水泥的烧制方子只怕是……

    黄子胥不好意思地说道:“这法子好是好,只怕到时水泥方子……”

    商榷心知肚明地一挥手,“无妨,可制下契约,凡是习得烧制之法的匠人,以后每烧制一石水泥,均需交纳一文钱的专利使用费,这样也省得咱们的匠人来回奔波了。”

    “而且,还可约定各地只能设一处窑口,若多设窑口,每烧制一石水泥,需多交纳一倍的专利使用费。”

    这样即可解了沿城之急,又能让水泥使用早点铺开,还可以赚钱,可谓是一举多得。

    “专利使用费?”李信对这个说法很感兴趣,“这专利是指?”

    “专利,就是专有的权利和利益,是一项发明创造的首创者所拥有的受保护的独享权益。”

    商榷说道:“这样可以大家多创造一些实用的发明,就像石磨一样,用以改变我们的生活。”

    李信了然地点点头,问道:“那这个专利费要不要交税啊?”

    商榷理所当然地点了点头,“当然要交税啊,这也算是一种买卖,收入可按商税收取。”

    大炎国商税中属举人的商税最低是三十而一,这点税交了也无所谓的。

    当然还是要先先考上举人。

    此时距秋闱还有四个月,而沿城那边情势危急又实在不能拖延。

    商榷估计等沿城那边完工结清工钱,秋闱也已经过了,如无意外到时他已经成为举人。

    这小小的时差应该无碍。

    何况他本没有现在就售卖的打算,完全是为国分忧,想来就算有人想挑刺,也要考虑一下实际情况才是。

    (本章完)


    第(3/3)页